两会观察丨工业互联网:行业赋能“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从2018年“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首次写入,到2019年明确指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到2020年“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再到2021年“发展工业互联网,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工业互联网”连续四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一直以来,工业互联网发展备受关注。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0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指出,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将加速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疫情阴霾笼罩下的世界经济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规模达到2.1万亿元,2020年突破3万亿元。目前,全国各类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有数百家,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钢铁、能源、交通、医疗等众多行业,工业互联网迎来平台建设、落地实践的“加速期”。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纷纷就如何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强化政策配套,引领快速成长
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导是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关键之举。2020年12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将在2021-2023年工业互联网快速成长期重点部署11项任务,从政策上推动企业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进一步融合发展。
行动计划开局之年的政策导向备受瞩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产业支持力度,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持续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市场环境,支持工业互联网企业做强做优,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和典型应用场景。
这种可复制、可推广的典范确是当下急需。调查显示,全国12000多家制造企业,有75%的企业已开始部署智能制造,但只有14%迈向了数字化阶段,只有6%呈现出明显的网络化特征。这表明,我国工业互联网以及智能制造正处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升级的阶段,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仍然存在。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提出,需要营造有规划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引导龙头企业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他建议有关部门继续提供长期稳定、有规划、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动力。
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平台效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部分提到,发展工业互联网,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双循环”体系建设的关键之一,就是激发中小企业的活力,而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要形成新发展格局,大力度建设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为中小企业赋能势在必行。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建议,建立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源联盟,鼓励开发者参与开源贡献代码和应用开源系统,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推动行业、领域、解决方案等工业应用标准的建设,为企业提供个性化、集成化服务,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家用空调创新中心主任李金波则聚焦工业互联网数据应用的多种机制。他建议,应研究论证工业数据成本计量和交易方法,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建立全国性的工业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来实现跨地域、跨行业、跨企业的资源对接,实现工业数据共享和交易。
深化产融合作,激发“跨界”动能
工业互联网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繁荣强大的数字化产业需建立其上。但目前,工业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结合还不够紧密、充分,特别是与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尽快实现工业互联网的产业融合迫在眉睫。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副总经理赵大春建议,结合企业数字化转型契机,推动“5G+安全生产+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建立覆盖全国、上下联动的“5G+安全生产云平台”,将矿山、危化品的安全生产行业经验知识沉淀到云平台,提供“按单点菜”式的低成本、灵活部署的中小企业上云解决方案,普惠广大中小企业。
实践中,工业互联网也不乏“跨界合作”。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马国湘认为,工业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应用,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他建议,建设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农业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推动工业互联网在农业生产领域全面渗透,利用工业互联网提升农业产业链数字化水平。
诸多代表委员们认为,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仍处于发展初期,产融合作有待深化,工业互联网行业赋能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局面,限于标准架构、商业模式、技术人才、网络安全等诸多短板,推广应用任务艰巨而复杂。在探索解决之道的过程中,我们应稳中求进,既观当下又利长远,既立足发展需求又引领未来趋势,合力做大做强工业互联网。